|
【瑞士】漂洋过海“三连展” 石湾陶搭起“交流桥” |
【ruishi】2019-10-24发表: 漂洋过海“三连展” 石湾陶搭起“交流桥” 工作坊环节,曾鹏向大学生展示石湾陶塑技艺。日前,“中国陶瓷艺术国际巡展·瑞士站”结束,标志着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 陶瓷相关 ,本文关键词:巡展瑞士交流中国陶工作坊艺术家西班牙石湾陶瓷石湾陶塑陶瓷博物馆作品谭红宇 漂洋过海“三连展” 石湾陶搭起“交流桥”工作坊环节,曾鹏向大学生展示石湾陶塑技艺。 日前,“中国陶瓷艺术国际巡展·瑞士站”结束,标志着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落下帷幕。 中国陶瓷、石湾陶在欧洲三国巡展获得不错反响。数十件石湾陶作品参与展览,同时还开展了广东石湾传统捏塑技法的工作坊,被艺术家们赋予灵性后的陶塑让国外观众啧啧称赞。 众对中国陶瓷文化一。从芬兰到西班牙再到瑞士,一年半的时间,三次巡展。巡展策展人、广州美院副教授谭红宇感受最深的是,各国艺术家、观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竟有如此高昂的热情和如此高的接受程度,这是在项目策划之初没有想到的。谭红宇说,石湾陶漂洋过海搭起了“交流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陶艺的窗口之一。 交流带来的改变远超想象,正因如此,谭红宇计划去更多国家展示中国陶瓷文化。她说,下一步或将在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展示。 威水: 石湾陶海外接受度高 论是现场的工作坊度。作为巡展的最后一站,瑞士站有太多的惊喜,石湾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谭红宇告诉记者,石湾陶瓷的展示非常出彩,无论是现场的工作坊还是实物作品展示,突出的都是石湾陶塑的成型技艺。展览中最让她惊讶的便是瑞士的专业陶艺家们和大众对石湾陶塑的现代性表达会有如此高的接受度。 术设计出身的曾芷了。据悉,由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加入,此次巡展的“石湾味”更足。不仅有曾力、曾鹏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做环境艺术设计出身的曾芷君老师的作品。“由于此次艺术节有销售的要求,所以专门增加了画廊展览,我们也想借此观察一下中国陶瓷艺术品在西方的市场接受度。”谈及巡展的受欢迎程度,谭红宇表示实在有点出人意料。画廊的展品主要由石湾陶塑和一些有关《石湾窑》的历史画卷组成,没想到会热销,陶塑和器物作品几乎都卖完了。 型过程的魅力现品。谭红宇回忆道,当时最让她感动的是,在布鲁克纳陶瓷基金会工作坊现场,由于观众超量,为了能近距离欣赏到石湾陶塑成型过程的魅力,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观看,后排的人甚至站在桌子椅子上。观众的热情也感染了曾力、曾鹏,他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了大型的泥片成型作品。 亮点: “中国之夜”展示中国陶 展活动的亮点之一力。为了能立体地传播中国陶瓷文化,此次谭红宇还带上了由她拍摄导演的5部有关中国陶瓷文化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也成为巡展活动的亮点之一。原来在巡展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在瑞士日内瓦阿里阿娜陶瓷博物馆举办一年一度的理事会议。每年的理事会议都会选择在一个夜晚,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并邀请一位陶艺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经验。今年,这个夜晚交给了中国——iac“中国之夜”。谭红宇带着她独立拍摄制作的纪录片《金砖》,向来自世界各国的理事会成员和陶艺家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还举行了讲座《两条平行线》,分享了她在陶艺创作和陶瓷文化纪录片摄制这两个领域中的创作经历。 学会荣休主席雅克历。纪录片《金砖》记录中国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与陶工生活史,这场展映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颇为感慨。国际陶艺学会荣休主席雅克·考夫曼主持了“中国之夜”的活动,同时也分享了他以金砖为材进行创作的经历,他将高科技手段与艺术观念融合,为金砖这一传统建材的跨界应用带出了新的可能性经历。 钥匙她将宏大的奖。为何会选择纪录片展映?谭红宇告诉记者,在对外交流项目中,如何让传统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影像可谓是一把轻盈的钥匙。她将宏大的“中国故事”落到陶瓷艺术生产和艺人生活这些细微的实处,通过“有温度”的日常生活点滴,能让“中国故事”得到更鲜活的传达。据介绍,这5部有关中国陶瓷文化的纪录片,是谭红宇花费十几年的时间研究摄制完成,其中《师傅》《西南陶纪》《泥中有我》三部影片还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关注: 石湾陶注入设计理念 让石湾陶塑与生间。谈到此次画廊部分石湾展品的热销,谭红宇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在瑞士站的巡展中,设计理念的注入为石湾陶塑增色不少,让石湾陶塑与生活结合得更紧,这也是此次展示的石湾陶塑作品广为当地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据介绍,这次在展品的考量上并没有选择一般性的传统老石湾作品,而是着重在传统的现代性表达上找了一个突破口,并且融入了生活与设计的理念。谭红宇说,石湾陶与环境设计的链接,让石湾陶塑从案头的把玩物又一次地走向公共空间。 品富于现代感飘动。从这次展出的作品来看,曾力、曾鹏两位师傅简约、熟练的手法让陶塑作品在保留传统石湾捏塑“意趣”精髓的同时又让作品富于现代感,飘然出众。当然,曾力、曾鹏也非常尊重石湾捏塑根植于传统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生活气息。用曾鹏的话来说,就是作品要有“人间烟火气”,也就是要让传统题材具备现代表达的能力,让作品“自带融入环境”的基因,使作品有让人带回家的冲动。 曾鹏提问怎。”如何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这是每个国家的艺术家始终努力的方向。谭红宇告诉记者,在讲座上,有瑞士当地的陶艺家向曾力、曾鹏提问:“怎么能做到使作品既很传统又那么现代?”曾鹏表示:“传统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我们一出生就自带传统的基因,那不是你随便能割舍和抛弃的,我在创作中把自己打开,道路拓宽,我为今天的生活而做,我手上的活带有今天的气息,那么传统也就更宽广,更活泼,更现代。” 展望:明年起或将进行新一轮巡展 会否继续持续下去。”从芬兰到西班牙再到瑞士,一年半的时间,三次巡展,项目方成功地展示了中国陶艺文化尤其是石湾陶文化。未来,该项目会否继续持续下去?谭红宇表示,此次瑞士站结束意味着“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这个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已完成。结题后,国家艺术基金会将会挑选部分优秀项目进行滚动资助,使项目能进行下一轮传播。“如果能入选滚动资助项目,下一轮将会去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等西欧国家去展示。” 湾陶塑及其传统主情。谭红宇表示,参与这次巡展的每个人都收获满满。“筹备展览之初,有点顾虑。”但现场却看到,国外的艺术家们竟然对石湾陶塑及其传统主题有着这么高的接受度,这让她重新认识了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形象和影响力。巡展也让她和团队有了新的工作定位和目标。曾力、曾鹏也表示,接下来会为石湾这片饱含父辈身影和自己成长痕迹的文化沃土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来会与广东石湾界。交流带来的改变远超想象,正是因为如此,谭红宇计划去更多国家展示中国陶瓷文化。当然,除了对外展览,谭红宇表示,未来会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合作,将“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的交流成果编撰出版。不仅如此,谭红宇表示,接下来纪录片《师傅2》也将开始动手拍摄,来回应“师傅”们是如何把视野和步伐走出产地,迈向世界。 观察:文化碰撞擦出艺术火花 实物展览陶瓷纪力。“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落下帷幕,海外“三连展”有何特点?据介绍,展览以《传统在今天》为主题,分为实物展览、陶瓷纪录片展映、工作坊交流以及陶瓷文化讲座四大板块,通过多媒介组合的立体方式,展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陶瓷工艺技术和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并以现代的视角观照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立体的传播方式,让西方观众真切感知中国陶瓷文化、特别是石湾捏塑艺术的魅力。 感受到大自然雄浑。”海外“三连展”带来的碰撞,加深了双方对彼此间文化的了解。在芬兰站,芬兰地处北欧,独特的自然环境让中国陶艺家们感受到大自然雄浑的魅力,工作坊环节的现场示范让芬兰的艺术家们感受到带有情感温度的中国文化魅力。在西班牙站,西班牙本来就是一个欧洲的陶瓷大国,全国就有十几个上规模的陶瓷博物馆,而西班牙陶瓷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也让西班牙陶瓷与石湾陶瓷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呼应。在瑞士站,艺术家和普通观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热切程度超乎想象,展览的氛围十分热烈。一圈下来,谭红宇表示,三个国家的大众和艺术家们都很热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比较高,“可以说,石湾陶塑的到来印证了他们的想象,又超出他们的想象。” 都是交流学习的好变。当然,在巡展期间,中国的陶艺家们也参观了国外陶艺家的工作室,这也让中国陶艺家团队受益匪浅。曾鹏表示,每次出访都是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一走进考夫曼的工作室,他就直接对考夫曼说我是来偷师的,考夫曼作品和实验中的很多细节都能让他受到启发。他看到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关注材料特性,而他自己对泥火釉的研究就不足够。今后,他会逐步注重泥巴的改变、烧成方式的改变、用釉的改变。 策划/翁晓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 图/由受访者提供 瑞士ruishi相关"漂洋过海“三连展” 石湾陶搭起“交流桥”"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瑞士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瑞士ruishi的支持,对于漂洋过海“三连展” 石湾陶搭起“交流桥”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ruishi】更新:2019/10/24 1:28:45)
|